觀看花蓮馬太鞍溪溢流事件(配合社會課程家鄉的地形與氣候)
- 取得連結
- X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這個議題結合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的真實案例,能讓學生具體理解地形、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複雜關係,非常適合用來達成社會課(地理)的學習目標。
以下是結合此事件的學習目標與教學切入點:
學習目標一:認知自然營力系統與地表景觀形塑
學生應能分辨地形、氣候、水文等自然環境要素如何相互影響,並形塑地表景觀。
教學切入點:堰塞湖的形成與溢流
地形作用: 解釋堰塞湖是如何形成的。通常是大地震或豪雨等自然營力造成山崩或土石流,土方堆積在河道上,形成天然的堤壩。這凸顯了地質不穩定的地區(如臺灣東部,斷層多、山勢陡峭)容易受到地形作用的影響。
水文與氣候作用: 說明強烈颱風(如樺加沙)帶來的持續性豪雨是造成堰塞湖溢流的直接原因。將堰塞湖蓄水量與颱風降雨量的數據結合,讓學生理解氣候極端事件對水文的巨大衝擊。
地理概念: 藉此機會複習山地地形、河流作用、土石流、颱風、降雨等重要地理名詞。
學習目標二:分析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互動
學生應能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,並分析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。
教學切入點:人地關係與災害風險評估
聚落分布與風險: 討論光復鄉等下游聚落為何會遭受如此嚴重的淹水災情?引導學生思考聚落的選址與河川地形的關係(如沖積扇、河階地、或河谷平原)。
人為設施與自然衝擊: 探討堰塞湖溢流對交通設施(如臺9線馬太鞍溪橋沖毀、光復車站受影響)和民生設施(停水停電)造成的影響。讓學生體會人類建設在大自然力量前的脆弱性。
防災與應變: 討論政府部門(如水利署、林業署)如何監測堰塞湖、預估溢流量,以及提前疏散居民的決策。這連結到「人為如何介入自然系統」以減輕災害的學習目標。
地方/全球議題關切: 鼓勵學生關心災後復原、生命財產損失等社會議題,培養對鄉土環境及極端氣候下全球議題的關注與同理心。
學習目標三:應用地理學觀點與方法解決問題
學生應能利用地理學工具蒐集、整理、分析地理資料,並應用空間、生態、區域觀點。
教學切入點:地理工具的應用與資料分析
地圖與空拍影像: 運用馬太鞍溪、光復鄉的地圖(如Google地圖、地形圖)和空拍影像(災前與災後),讓學生判讀堰塞湖的位置、溢流路徑、洪水淹沒範圍,以及受災聚落的空間分布。
數據分析: 分析新聞中提到的最大溢流量(如每秒8,800立方公尺)、降雨量、死傷/失聯人數等數據,以圖表或論述方式表達,並嘗試解釋為何溢流水量會超過預估。
地理觀點: 訓練學生以空間觀點思考災害影響範圍、以生態觀點思考堰塞湖的自然演變,並以區域觀點探討花蓮地區(東部板塊交界、中央山脈)的特殊地理環境與高災害風險。
結語:
透過這個事件,能讓學生深刻體認到地理知識不僅是書本上的抽象概念,而是活生生影響人類生命財產的真實議題,從而提升他們關心周遭環境和分析人地關係的能力。
- 取得連結
- X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留言
張貼留言